在主打高端乾式熟成牛排、米其林星級牛排館盛行的這幾年,是不是以為那種鐵盤一端上就滋滋作響,留存在回憶裡的老派牛排館會逐漸退場?甚至腦海裡已有杳無人煙的冷清畫面。但從前陣子,我家牛排板橋遠科店開幕,週末竟然需要排隊近7小時的人潮來看,這些台味美學與回憶殺的經典牛排館,遠遠比想像中還要強大,用美味跟超值服務撐過了時代變遷,誰說回憶殺就不能是新潮流?以下,我們選出六間風格獨具且屹立不搖的老牌牛排館,這是除了新潮的牛排餐廳選擇之外,一種更貼近你我的「日常奢侈」!
我家牛排:被牛排耽誤的吃到飽餐廳
成立於1987年「我家牛排」可以說是許多人童年的回憶,除了可以無負擔享受平價牛排之外,超多選擇的無限享用自助吧更是亮點!而近期開幕的板橋遠科店占地超過200坪,可容納310個席位,瞬間變成板橋地標之一,更造成排隊要等候近7小時才能入場的空前盛況。我家牛排的自助吧不是配角,可以說是雙主角,提供多達20款水果、飲品以及8種冰淇淋外,還能品嘗到現炸雞翅、壽喜燒、麻婆豆腐等熱食,種類誇張到讓人忘記自己是來吃牛排的,絕對都要留一點胃給自助吧!
孫東寶:台式牛排教父從巷口牛排到連鎖品牌的完美翻身
被封為「國民牛排」的孫東寶台式牛排,1976年起家於街角巷口,在當年西餐一直是奢侈的代名詞,而孫東寶以平價及高品質殺出一條血路,如今遍佈北中南各地,更是許多人心中的台式牛排始祖。簡單的排餐搭配濃湯、麵包和熟悉的沙拉吧,即便是近50年過去,價錢依然是平易近人,收服了大量學生與小資族。不談奢華、也不刻意走潮流裝潢,只靠經濟實惠的台灣味,成為許多人成長的情懷與最熟悉的滋味。
紅屋牛排:台北老饕們的私藏西餐廳
創立於1976年的紅屋牛排,是台北早期西餐文化的代表之一,至今仍吸引著許多熟客及老饕們定期回訪。除了到位的服務及浪漫的燭光,紅屋牛排也是一種生活態度,低調、經典、充滿儀式感的細節。紅屋主打原塊肉料理、不過度調味,鐵板現煎,品嚐到食材最原始的美味。也是不少演藝圈饕客,像是張小燕、胡瓜及許多集團老董們的口袋名單,更是過去大家慶生、約會的首選之一。在這裡吃一餐,不只是回味老味道,也是走進被時間遺忘的台北。
總督西餐廳:遠道而來,只想為「泥」
成立於1979年位在台北東區的總督西餐廳,門口那面木質匾額映入眼簾,彷彿把時間定格40多年前,身為同樣是元老級的西餐廳,以中西式結合的牛排展現獨特風味,打真材實料,裝潢保留70年代風格,令人不禁想來場「老派」的優雅約會,尤其是馬鈴薯泥及芋泥,更是許多饕客的「意難忘」主。過去曾是無數企業老闆及旅客到台北必訪的名店,也是許多老台北人第一次學會拿刀叉的地方,就像是一部正在播映台灣老西餐文化的紀錄片。
亞里士西餐廳:當牛排遇上爵士,造就華燈初上名場景
藏身在中山北路上的亞里士西餐廳,外觀看來低調,見證1970繁華的台北生活。白桌巾、紅絨椅、低光源的吊燈,再配上一點現場爵士樂,店內還有斥資千萬的真空管音響,這裡不只是吃飯,更像是一場復古音樂會,也是《華燈初上》名場景——蘇媽媽最愛的牛排,走過半個世紀,依然復古、華麗而雋永。而「亞里士」的名字也是創辦人林允修的夫人「Alice」的音譯,是不是在一邊吃著Prime級牛排、一邊享受音樂的同時,多增添了一分感動?
來來牛排:永遠爆滿的地方傳奇
創立於1988年的來來牛排從不大張旗鼓宣傳,但只要你問在地的宜蘭人,就一定聽過這名字卻絕對不想分享的私藏名單,超高人氣即便是平日沒有預約也吃不到!來來主打的是平價實在的厚切牛排,尤其是上頭滿滿蒜酥,蒜香與肉香溢滿整個口腔,特別的是來來牛排滿足所有人的味蕾,副餐還可以選擇在地麵或是義大利麵,搭配無限暢飲的古早味紅茶,完全沒有被時代淘汰,完全是彼此之間的日常,更有不少饕客專門開車到宜蘭就為了這一口!
在這個吃飯隨時都要拍照打卡的年代,老牌牛排誠意十足的肉塊及情感或許比任何精緻擺盤與豪奢裝潢還更能打動人心。「老」不代表「落伍」,而是代表歷經動盪而不衰的成就,用時間延續台灣獨有的西餐文化!下一次除了想嚐鮮體驗新潮牛排時,不妨轉個身去見見這些「老朋友」,來場屬於老派的甜蜜回憶殺。你會發現,有些味道從來沒有過時,而且依然搶手,沒有預約可是吃不到!
圖片/品牌官方社群